我的班长

   2010年,刚来内蒙古集通铁路锡林浩特工务段参加工作的我,被分到了锡林浩特线路一工区,第一次带我上线路干活的是一位蒙古族汉子,1.8米的个头,魁梧的身躯,黑黝黝的皮肤,微笑时一双聚光的小眼睛弯似两道弧线,显得十分亲切随和。他就是我的班长—巴图巴根。

   不要小瞧他的小眼睛,第一次和他线检时,我惊奇的发现他竟然能够用眼睛判断线路的病害处所。只见他时而屈膝在轨枕上,前身下压,用眼睛俯视着线路,时而两腿分开,跨在一股钢轨上,凝神远眺。前方线路是否有高低或轨距不良问题就会被他的“火眼金睛”识破了。我们检查了13公里的线路和20多组道岔,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,还真是第一次走那么远的路,早就累的满头大汗,腿脚发软了。他在线路上线检,走一段就停下来重复着上面的动作,不知弯下多少次腰,用笔记录下了多少个隐患问题,可从未见他疲倦过。

   2011年仲夏的一天中午,刚从线路上回来的我们正准备吃饭。这时,他的电话突然响起。“喂,主任?”,“锡林浩特站4号菱形道岔出现红光带,赶紧组织人员抢修!”电话里传来了车间主任李宏文的声音。他赶紧穿上工作服,叫上防护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,同时让其他几名职工一边去准备工具,一边通知其他人。来到故障地点后,现场防护员与驻站联络员取得了联系,立即封锁途径该道岔的线路。只见他一个箭步冲上道岔,前前后后查看着接头和轨缝,突然发现一个绝缘接头的绝缘片被通过的列车挤碎了。他一边将问题反馈给车间主任和安全技术科,一边上车站登记,请求工电联合整治道岔。同时,电务部门的人员也赶到了现场进行更换绝缘片,经过15分钟的紧急处理,最终消除了红光带。

  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他对待我们离家远的学员就像亲兄弟一样,总是嘘寒问暖,关心我们的生活,叮嘱我们的学习。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业务知识时,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和帮助,多次带领我们去现场实践,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操作,如何测量,使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和业务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。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:“你们要趁着年轻,多学点,不懂就问,没事的时候自己多去现场看一看。”

   2012年12月22日,天阴森森的,漫天飘舞着米粒般的雪花。他正带领我们在贝力克工区和乌卓尔工区之间,成段更换两公里线路上的弹条扣件和破损的大胶垫。呼呼的北风吹着线路上的积雪,几乎将我们的大衣打透了。倒霉的我,碰巧棉手套又被铁零件磨破了,只能慢慢的用其他手指干活,手早已冻得麻木了。班长见此情景,将自己的棉皮手套递给我说:“来,咱们俩换一下吧!”说着,就把手套递给了我。我接过棉手套,戴在自己冰冷的小手上,感动地说不出话来。看着他与我们一起热火朝天干活的身影,虽然是在寒冬里却感到了丝丝暖流涌上心头。

   2013年初,正值实行“天窗修”作业模式的关键时期,作为试验点的线路一工区显得格外忙碌。他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,在办公室里细致地安排每天的工作计划和安全预想,晚上无论回来多晚,都不忘总结当天的工作和分析不足之处。他能够结合线路的不同特点,超前调查工作量,密切配合施工计划安排,在“天窗点”开始前提前到达作业地点,将必须携带的工机具准备到位,设好防护、确保作业地点、作业内容准确无误。在“天窗修”开始后,他能够迅速组织大家行动起来,合理分工,按照提前制定的方案进行处理,保证干满“天窗点”,提高了班组整体的劳动作业效率。在整个“天窗”过程中,他能够严格盯控“天窗修”作业安全,及时纠偏作业中发现的隐患问题,作业后认真进行回检,使得管辖范围内的轨道质量和线路优良率明显提升。

2014年2月8日,对于他来说是最高兴的日子,因为他当爸爸了,他的妻子琴松顺利的生了一个女婴,母女平安。贤惠的蒙古族妻子知道他每天早出晚归工作特别辛苦,特别忙,所以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的工作,在怀孕期间从来没有给他添麻烦或抱怨过。每天清晨琴松都会早早地起来,为他熬上一锅热乎乎的奶茶,有时还要照顾高龄的老人和料理家务,在巴图巴根的内心中,一直有很多的愧疚。因此,这回巴图巴根特意和领导请了半个月的假,准备好好照顾妻子,弥补一下。可是时间刚刚过去一周,琴松觉得自己已经没事了,就急着催促他去上班,拗不过妻子的他只好口头答应了,可心里还是放不下。他守护在妻子的床边,轻轻地抚摸着婴儿和妻子的手,眼里泛起了幸福的泪花。

   这就是我的班长巴图巴根,像一块礁石,任凭风吹浪打,十几年如一日,恪尽职守;像一头黄牛,甘愿奉献青春,默默辛勤耕耘,无怨无悔。他也有梦,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还大,他也有家,可更知大家圆满小家才能幸福。他就是这样一个求真务实,爱岗敬业的人,犹如一颗道钉,深深地扎根在线路上,捍卫着蒙煤外运大通道的安全畅通。